将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减轻“中间悲剧”的压力
中产家庭应该是本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他们的负担减轻,将有力提振他们的购买力,对于相关产业的消费品升级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对于中国经济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者|金伦
在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个税起征点,具体表述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对子女教育、重疾医疗等特殊费用的扣除,合理减轻负担,鼓励人民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走向富裕”。
对工人阶级来说,这当然是好消息,因为公众长期以来一直遭受高税率之苦。
目前起征点为3500元,实行七级累进税制。第二档税率为10%,相应的税前月收入上限为980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这档年收入低于12万元,可以享受10%的税率。如果月收入超过1万(即年收入超过12万),则税率翻倍,上涨到20%(加上各类社会保险扣除)。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日常写作的人,应该知道稿费的税率也是20%(起点800元)。如果你每年只有几千块稿费,如果你有5万元或者10万元的稿费收入,那真是肉痛。
最痛苦的是,年收入12万元的人,竟然被人民定义为“高收入者”。当然,这个说法现在一直有争议。
那么,年收入12万元真的是高收入人士吗?
2006年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人被划入高收入人群,这几乎是说不过去的。当时深圳南山区(腾讯总部所在地)的很多二手楼都没有超过一万元每平米(现在这个地方的二手房价格超过十万元每平米也就不足为奇了),北京上海的房价也没有现在这么吓人。一些年轻人仍然期待着在一线城市支付住房首付。
当时12万元被很多人误认为是高收入的分界线,主要是因为2006年发布的《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中,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自报标准为12万元。
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再次提出,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这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也是加强高收入者征管的重要举措。
现在年收入12万的人,即使在非一线城市也不敢自称高收入人群。中产阶级早就成了“中贫阶层”。不少人的情况是:
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要不断学习,应付可能的职场危机(包括失业),或者被迫应对
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和孩子的各种学习费用实际上也在日益增加,健康状况也不是特别理想,而收入却停止了增长。我每个月都收到工资表,但是里面扣的税还是很刺眼,让人不敢直视。
电视剧《小别离》中,两对把孩子送到国外的夫妻
毫不夸张地说,个税的压力其实已经影响到城市中相当一部分中高收入工薪阶层的幸福指数,他们中一部分人是行业的中坚力量。
但由于房贷、医疗、教育的压力,他们根本不敢消费,而是想尽办法储蓄、投资、投机(比如在股市舔血、购买P2P产品、用杠杆买房)以随时应对危机。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情况。是时候缓解工人阶级(包括中产阶级)的压力,让他们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舒缓的表情,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感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重疾医疗等特殊费用的扣除,合理减轻负担”当然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方向。这样可以给工人阶级一点解脱。即使减免的金额不多,也足以表明政策在大方向上的善意。
围绕个人、家庭的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能够稳步推进,在提高起征点的同时,未来可以按照家庭来征税,这样就完全有可能逐步建立扣除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的完善体系,有效减轻纳税人负担。
而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有赖于各种数据的对接,有赖于税制本身的不断转型升级,有赖于决策者对现状的紧迫感,有赖于执行者的超强执行力。
中产家庭应该是本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他们的负担减轻,将有力提振他们的购买力,对于相关产业的消费品升级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对于中国经济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该减税了,该把中产阶级变成真正的中产阶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