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税需专业,三种涉税风险非常大的节税案例情形
2021-11-17 09:02:03
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挣钱是非常困难的,结果还是要交那么多税。因此,很多企业采取一些看似合法的方式来节税。其实这样的行为更像是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被压成碎片。以下是三个容易产生涉税风险的案例。 a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为利润大,成立了小规模纳税人公司,专门每月向A公司发放10万元左右的费用项目,让深圳公司的注册代理人抵消A公司的利润,达到少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点评:在上述情况下,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每月不超过10万元(或每季度30万元)的税率免征增值税,以达到虚开发票、人为虚增付款人费用、逃避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案例A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利润较大,在税收洼地成立了小型个人独资企业,利用个人可以核定征收的区域性优惠政策,向A公司发放费用项目,以抵消A公司的利润,达到少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点评:1。上述情况利用个人收入只涉及个人所得税,不涉及企业所得税,个人可以批准区域优惠征税,达到虚开发票、人为虚增付款人费用、逃避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2.实体经营是享受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条件。企业要避免滥用税收优惠政策,给自己带来税收风险。 前三名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由于利润丰厚,他们在税收萧条时期成立了另一家一般纳税人的贸易公司——B公司。这样,甲公司先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乙公司,再以正常价格卖给客户,这样甲公司就可以人为地将利税转移到税收洼地,从而享受地方财政退税。 点评:上述情况具有不合理的商业目的,属于故意逃税。在税收萧条时期成立的B企业没有真正的业务,只是为了拿票。 随着税收立法的不断完善和税收执法的规范化,对税收筹划专业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恰当的税收筹划方案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税,甚至可能给企业及其管理者带来行政处罚,利大于弊。 建议纳税人应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切勿将节税安排视为理所当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