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中存在知识产权陷阱
2021-10-16 09:13:29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不仅是企业发起并购的重要动机,也是并购谈判的重点。 然而,并购中存在知识产权陷阱。 以下推文详细分析了并购中的知识产权陷阱。 让我们一起学习!让我们一起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搜索我国并购获取知识产权的案例,会发现我国存在两类知识产权陷阱:一类是在合资企业中,外资企业为中资企业设置陷阱,使得中资企业的成熟品牌在市场上消失,这主要是在我国推行“引进来”战略的历史阶段;一种是中国企业收购外国企业时,不收购其核心技术,或者收购的专利技术变成了鸡肋。 这主要发生在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成长,急需走出去。 (1)外资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商标陷阱外资在商标上主要设置了以下陷阱:1。不平等条约战略利用了中国急于求成的心理,在M&A协议中不平等地规定合资企业必须使用外国商标,完全排除使用中国商标。 中国驰名商标将高价转化为股份,合资后中国商标将被丢弃。 沉重的教训:1994年1月18日震惊中国饮料界的百事可乐和天府可乐在东莞“结婚”了。它们曾被用作国宴饮料,被人们视为民族饮料象征的天府可乐从此销声匿迹。 2.股权控制策略外方表面上同意合资企业在经营期间可以使用双方的商标。 但在实际操作中,外方利用其控股地位闲置中国商标,使用自己的商标,利用合资公司的资本宣传自己的商标。 合资期限一旦届满,原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将因未被使用而被市场遗忘,中外商标无权继续使用。此时外方会提出可以继续使用其商标,但必须支付高额许可费。 3.自然淘汰策略规定,双方商标可以在M&A协议中使用,但同时,外国商标仅限于主要产品和新产品,原中国商标用于旧产品。随后,外方通过产品升级,逐步将原有的中国名牌从市场上剔除,从而实现在商标权方面完全控制中国国内市场的目标。 沉重的教训:在洗衣粉行业,广州白猫和广东高富力合资后,外方利用国内知名品牌厂商的产能和销售渠道,推销他们的高价碧浪和浪潮,把我们的产品打入冷宫。 又如广州肥皂厂的洁华牌肥皂,与美国合资后迅速被海飞丝和潘婷取代。 4.冰冻战略的沉重教训:1994年广州牙膏厂与联合利华合资之前,“美加净”牙膏在国内家喻户晓,年销量6000万支,产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然而,当它以1200万元的折扣投入合资企业时,它立即被打入冷宫,露美·陈庄被它取代。到1997年,联合利华停止使用各种媒体。 5.综合收购策略外资通过综合收购国人熟悉、市场效果好的国产品牌企业,可以快速抢占中国市场。 沉重的一课:2004年2月,高德汉高公司与广州轻工控股集团达成协议,全资收购“熊猫”品牌,成为熊猫品牌的新主人。不过,前东家广州轻工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广州文海集团不会使用熊猫品牌标识。 (二)中国并购外资:专利陷阱现阶段,一批中国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抢占全球市场,他们通过并购获得专利技术。 但要么目标企业的核心专利技术尚未获得,要么获得的专利技术没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沉重的教训:华力收购飞利浦:华力集团收购了飞利浦的CDMA移动芯片技术R&D部门,飞利浦与高通签署了CDMA芯片技术交叉许可协议。由于双方承诺不向第三方披露,该承诺不会因飞利浦R&D部门的转移而改变。 华立仍需向高通支付研发和销售CDMA芯片及终端设备的技术许可费。 中国商家生产的每一部CDMA手机,都要把销售额的2.5%交给高通,作为选择CDMA标准和使用相关专利的费用。 TCL收购汤姆逊的CRT技术属于夕阳技术。 茶山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取得品牌、商标、商品名称所有权,专利技术使用权工商注册深圳公司,但未果。 并购中既然有这么多陷阱,就要睁大眼睛,识别这些陷阱,才不会遭受哑巴的损失。 另一方面,如果在并购中获得了资质优秀的知识产权,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运营和管理知识产权,就会变成一个看不到用的花瓶。因此,并购成功后需要整合被并购知识产权的资源,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用。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个问题,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和价值评估。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个问题,有必要在接管后整合知识产权资源。 因此,并购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尽职调查、价值评估、谈判签约、制度整合。 快乐财税,让每一个企业都代理记账报税|税务筹划登记公司|商标注册高新技术认证|资质代理|业务服务关注快乐财税,实时获取财税和业务运营信息~ www.yfcsgw.co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