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国税系统稽察特派员审计规范(1.0版)》(以下简称《监督审计规范》),全面规范了稽察特派员审计的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标准、制度依据、文件和档案,形成了国税和地税。涵盖税务执法检查人员和内部财务审计,整合实体业务和工作流程的监督审计标准,实现税务检查人员内部审计工作“同轨”推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和税收征管大局,提升税收管理队伍,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575个模块分为三类,涵盖检查员审计的整个过程
“此次发布的《监督检查准则》既有基本的制度性规定,又有较强的操作性指导,体现了税务系统稽查人员内部审计工作的鲜明特点。”国家税务总局监督与内部审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监督标准”包括监督审计三项基本标准、执法监督操作标准和内部审计操作标准。其中,监督审计基本规范包括六大内容:专业规范、岗位责任规范、流程规范、文件规范、数据规范、档案规范;执法监督操作规范和内部审计操作规范,梳理335个检查节点,988个检查文件,2343个风险点,936个检查方法和路径,1342个政策法规。
《监督检查守则》以加强税务系统内部监督为基础,为稽查人员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导航器、雷达、工具箱、流程图”。上述负责人解释说,“导航员”是为检查员审核的每一步提供具体的指导,以确保准确的指导方向,相关人员可以按照地图实现预期目标;“雷达装置”是指相关人员在进行每次审查员审核前,可以通过“监督检查码”提供的疑点验证方法和路径,像雷达一样搜索税收执法和财务管理疑点;“工具箱”是检查人审核的每一项、每一个环节的内容和方法。《监督检查标准》有相应的工具;“流程图”是指在监督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准备、实施、报告和整改的基本流程,每个流程都有相应的程序、标准和要求,做到操作一个流程、工作一个范式、监督一个标准、检查一个标尺。
监督税收政策的执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税务系统监督审计肩负着加强行政监督、防范系统风险、服务税收大局、提升税收管理队伍的重要使命,其中组织实施对党中央、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如税制改革、税收政策调整、税收征管等,是重要内容之一。今年以来,随着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深化国税和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财税改革的深入,税务机关出台了一系列利民利民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如何实施,关系到纳税人的切身利益。
为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监督检查标准》从业务总结、数据收集、方法路径、政策依据、整改建议等方面对各项政策执行的检查人员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规范。,这样所有的工作都清晰明了,有据可查,工作人员也可以跟着图对比工作。特别是每一条政策都指出可能存在的疑点,并给出提示,方便工作人员操作。例如,为了规范对高新技术企业R&D费用加扣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监督检查准则》明确提出了9个疑点,如未按规定单独计算的企业R&D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违规加扣、未按规定检查享受优惠政策的纳税人等。
同时,在税收优惠监管的操作规范中,针对如何检查和评价税务机关办理核定减免税事项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监督检查规范》也列出了具体的方法、政策依据和整改建议。比如对符合减免税条件但不享受减免税的纳税人要及时提醒,对不符合减免税条件或以欺骗手段取得减免税资格的纳税人要及时处理。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的,要追究相关税务机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确保权力被“任意”行使,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
行政法治和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是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权力的行使不能独断专行、任性妄为,不能乱来、不作为。《监督检查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为推进税务部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税务、责任税务、廉洁税务提供了工作保障。
对于重大经济决策审计,《监督准则》主要要求检查和评估经济决策的合规性,是否存在不符合本单位客观实际的行为,是否存在从事“绩效项目”和“形象项目”,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主要负责人“一字”决定、未按要求落实最后发言制度等18项疑点;明确查询网络财务管理软件,对比大额资金支出原始凭证等方法和途径。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或违规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监督检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推进实现“监督检查规范化”的基础工作依据和重要指南,有利于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通过全面规范执法监督、内部财务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实施统一规范的监督检查,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有利于推进各项任务;通过规范税收执法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的实施,有利于加强税收管理队伍建设。
“一个好的规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它得到了真正的应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告诉记者,随着《监督检查标准》等税收工作标准的实施和完善,必将为推进党的全面从严管理和税收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