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威胁别人的能力,才有真正合作
2020-09-17 05:14:50

1、大豆战争

2003年,中美世贸谈判完成后,一支庞大的中国采购团来到美国,这是中国履行降低农产品关税承诺后最大规模的采购团,目标就是——价廉物美的美国转基因大豆。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们的有猎枪”,这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采购团算是朋友吗?

美国人显然不是这么分类的。迎接中国采购团的,是大豆价格暴涨一倍。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价廉物美”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一个月前,你们不是卖1900么 " 


"哪里有涨得这样厉害的!"


美国人手一摊,拿出美国农业部的报告,因为天气干旱原因,调低了大豆产量,减产当然会涨价。你们中国人入世了,就要尊重经济规律。


满腹狐疑中,还是签了14亿美元的大豆合同。美国人都说了,大豆还要涨,晚买不如早买。


两个月后,大豆终于到岸了。可同时来的,还有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报告:对不起,之前的判断有误,并没有什么旱灾,而是大——丰——收。


美国大豆价格一路狂泻50%,跌回原位。面对每吨200元的巨额亏损,一部分加工商选择毁约:

"不要了,定金我们认赔!"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这是贸易规则,你们不买,可是要想吃官司? " 


结果只有一条路——四大跨国粮商进入中国全面收购濒临破产的大豆压榨企业,从大豆种植到加工的整条产业链,全部沦陷。


回首这段往事,绝不是为中国大豆产业“招魂”,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不适合种大豆,进口大豆就是在“进口”美国土地。更何况,中国开放农业,换来的是汽车、金融等行业的保护期,这本来就是世贸谈判的条件。


只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下围棋时,一颗死棋,只要没有被提掉,就能牵制对方,就叫“重于泰山”;大豆的牺牲,连累了大豆加工行业,就叫“轻于鸿毛”。


今天的美国人不让钢铁这一类进入“植物人”状态的行业“好好安息”,就是为了让这颗“死子”时不时发挥一点作用,威胁一下对手,这也叫“重于泰山”。


今天重新想到这段历史,是被愈演愈烈的中美“毛衣战”所触发(为了过审快点,以下统称“毛衣战”)。

由于双方都摆出势不罢休的姿态,舆论普遍认为,这次的“毛衣战”不同以往,再加上台湾、曹县问题的干扰,甚至有人认为“毛衣战”有演变成“秋裤战”的可能。

我的看法和大部分媒体相反,甚至可以这么说,中美之间发生“全面毛衣战”,比直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都要小。


如果熟悉获2005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的“冲突的战略”理论,这个结论并不难得出。


2、“战争威胁”中的博弈

早期研究博弈论的大都是数学家,谢林是该领域第一个关注现实问题的专家,特别是“冷战”的诸多理论,我们今天熟悉的“谢林威慑”“战争边缘”“风险生成器”等等词汇,都是从他的《冲突的战略》等著作中跑出来的。


这些带着“鹰派”的名字,让他看起来好像是个“战争狂人”,可恰恰相反,这些理论其核心都是分析,如何通过“战争威胁”去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真正战争。


《冲突的战略》其实研究的是一种特定的冲突——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同利益”。有共同利益,意味着开战必有损失;有不同利益,又意味着“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


中美贸易的互补性,远高于竞争性,这就是共同利益,是谈判的基础。


而不同利益是,美国要扭转贸易逆差,中国要保持出口稳定。所以博弈的结果理论上有三种可能:

1、打贸易战,代表双方都减少出口,是博弈双方的下策;

2、中国扩大从美国进口,减少逆差,是美国的上策,中国的中策;

3、而保持现状,是美国的中策,中国的上策。


理性的选择是在“中国扩大从美国进口”和“保持现状”之间谈判,但问题是,“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双方都会选择两败俱伤的“下策”。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历史学家在分析“为什么抗日战争爆发的这么早,规模如此大”时认为,中日双方都陷了入“战略误判”:

国民党认为中国实力弱,希望通过谈判和国际压力,用时间换发展空间,这表面上是理性的选择,但给了日本军方一个“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的错误信号,反而加速了日本的侵华;日本军方认为,中国既然要用时间换空间,那就更要速战速决。


双方都想要“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但博弈的结果都成了下策,都陷入了巨大的战争泥淖。


谢林认为,避免“囚徒困境”的方法,不是“假装大家还有别的选择”,反而应该把大家都推向“战争边缘”。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中美全面毛衣战”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因为中美之间的摩擦有新动向,比如特朗普周围都是对华强硬派、台海问题的升级、美方对“一带一路”的怀疑、对华遏制的声音越来越强,等等, 


此外,中美越来越缺乏互信,双方都视对方为最大的威胁,而且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居中调庭……


看起来,其中任何一点都有可能把中美推向“冷战式”的全面对抗。


熟悉“谢林威慑”理论的人都知道,上面说的这些,几乎完美地契合了“冲突的战略”理论所描述的冲突场景,而谢林认为,此时最有效的手段、唯一能避免全面战争的手段就是两字:

威慑(Deterrence)!


3、三种可信的“谢林威慑”

大街上,两个陌生人起了冲突,如果这两个人中有任何一个人相互“说狠话”“秀肌肉”,那接下去,很可能陷入下面的表演:

“你敢打我吗?”

“不敢?老子一个挑你十个”

“你来啊”

“你当我不敢?”

……


这就是“威慑”的老百姓版。“说狠话”的目的,恰恰是通过“威慑”来避免发生冲突。如果真的要打,讲的是“兵贵神奇”,上去就是一拳,直接消灭掉对方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哪有时间打嘴炮?


“谢林威慑”首次提出“风险生成器”的概念,利用一系列威胁手段,让双方处于“战争边缘”,以吓退对手。


但是,“口角冲突”失控发展到“拳脚相加”的,也不在少数,“冲突战略”给出了“威慑”的一个重要条件:


“可置信性”——你的威胁可信吗?


大街上的冲突,采用威胁战术的,往往是身材高大的肌肉男,还刺了个青,因为对方是文弱的眼镜男。

这就是第一种可信:双方实力的差距。


所以,国家之间的“威慑战略”绝不是为了追求网民想象的“绝对实力碾压的快感”,而是为了降低获胜成本。

过去中美历次冲突中,美方都放弃了高成本高收益的“直接动手”,而选择了零成本中等收益的“威慑”,就是因为实力差距大,威慑的“可置信性”高,可以在谈判桌上捞一笔。


弱者也可以实现高置信度的“威胁”,只要你看上去怒不可遏,随时可能失去理智。这就是第二种的“谢林威慑”。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威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这个同归于尽的“威慑”在罗辑掌管开关时有效,在交给程心的一刹那就失效了呢?就是因为罗辑看上去疯狂,而程心看上去理智。


美国对中国曾经发起过多次301条款调查,都没有这一次闹出的动静大,因为很多人评论:特朗普是最大的不确认性因素。特朗普就像是《三体》里的罗辑,让“全面毛衣战”威慑的“可置信性”大大增加。


这就是“威慑”的老百姓版。“说狠话”的目的,恰恰是通过“威慑”来避免发生冲突。如果真的要打,讲的是“兵贵神奇”,上去就是一拳,直接消灭掉对方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哪有时间打嘴炮?


这就是“威慑”的老百姓版。“说狠话”的目的,恰恰是通过“威慑”来避免发生冲突。如果真的要打,讲的是“兵贵神奇”,上去就是一拳,直接消灭掉对方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哪有时间打嘴炮?


“谢林威慑”首次提出“风险生成器”的概念,利用一系列威胁手段,让双方处于“战争边缘”,以吓退对手。


但是,“口角冲突”失控发展到“拳脚相加”的,也不在少数,“冲突战略”给出了“威慑”的一个重要条件:

“可置信性”——你的威胁可信吗?


大街上的冲突,采用威胁战术的,往往是身材高大的肌肉男,还刺了个青,因为对方是文弱的眼镜男。


这就是第一种可信:双方实力的差距。


所以,国家之间的“威慑战略”绝不是为了追求网民想象的“绝对实力碾压的快感”,而是为了降低获胜成本。


过去中美历次冲突中,美方都放弃了高成本高收益的“直接动手”,而选择了零成本中等收益的“威慑”,就是因为实力差距大,威慑的“可置信性”高,可以在谈判桌上捞一笔。


弱者也可以实现高置信度的“威胁”,只要你看上去怒不可遏,随时可能失去理智。这就是第二种的“谢林威慑”。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威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这个同归于尽的“威慑”在罗辑掌管开关时有效,在交给程心的一刹那就失效了呢?就是因为罗辑看上去疯狂,而程心看上去理智。


美国对中国曾经发起过多次301条款调查,都没有这一次闹出的动静大,因为很多人评论:特朗普是最大的不确认性因素。特朗普就像是《三体》里的罗辑,让“全面毛衣战”威慑的“可置信性”大大增加。


这就是“威慑”的老百姓版。“说狠话”的目的,恰恰是通过“威慑”来避免发生冲突。如果真的要打,讲的是“兵贵神奇”,上去就是一拳,直接消灭掉对方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哪有时间打嘴炮?


“谢林威慑”首次提出“风险生成器”的概念,利用一系列威胁手段,让双方处于“战争边缘”,以吓退对手。


但是,“口角冲突”失控发展到“拳脚相加”的,也不在少数,“冲突战略”给出了“威慑”的一个重要条件:


“可置信性”——你的威胁可信吗?


大街上的冲突,采用威胁战术的,往往是身材高大的肌肉男,还刺了个青,因为对方是文弱的眼镜男。

这就是第一种可信:双方实力的差距。


所以,国家之间的“威慑战略”绝不是为了追求网民想象的“绝对实力碾压的快感”,而是为了降低获胜成本。

过去中美历次冲突中,美方都放弃了高成本高收益的“直接动手”,而选择了零成本中等收益的“威慑”,就是因为实力差距大,威慑的“可置信性”高,可以在谈判桌上捞一笔。


弱者也可以实现高置信度的“威胁”,只要你看上去怒不可遏,随时可能失去理智。这就是第二种的“谢林威慑”。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威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这个同归于尽的“威慑”在罗辑掌管开关时有效,在交给程心的一刹那就失效了呢?就是因为罗辑看上去疯狂,而程心看上去理智。


美国对中国曾经发起过多次301条款调查,都没有这一次闹出的动静大,因为很多人评论:特朗普是最大的不确认性因素。特朗普就像是《三体》里的罗辑,让“全面毛衣战”威慑的“可置信性”大大增加。


这就是“威慑”的老百姓版。“说狠话”的目的,恰恰是通过“威慑”来避免发生冲突。如果真的要打,讲的是“兵贵神奇”,上去就是一拳,直接消灭掉对方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哪有时间打嘴炮?


“谢林威慑”首次提出“风险生成器”的概念,利用一系列威胁手段,让双方处于“战争边缘”,以吓退对手。

但是,“口角冲突”失控发展到“拳脚相加”的,也不在少数,“冲突战略”给出了“威慑”的一个重要条件:

“可置信性”——你的威胁可信吗?


大街上的冲突,采用威胁战术的,往往是身材高大的肌肉男,还刺了个青,因为对方是文弱的眼镜男。

这就是第一种可信:双方实力的差距。


所以,国家之间的“威慑战略”绝不是为了追求网民想象的“绝对实力碾压的快感”,而是为了降低获胜成本。

过去中美历次冲突中,美方都放弃了高成本高收益的“直接动手”,而选择了零成本中等收益的“威慑”,就是因为实力差距大,威慑的“可置信性”高,可以在谈判桌上捞一笔。


弱者也可以实现高置信度的“威胁”,只要你看上去怒不可遏,随时可能失去理智。这就是第二种的“谢林威慑”。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威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这个同归于尽的“威慑”在罗辑掌管开关时有效,在交给程心的一刹那就失效了呢?就是因为罗辑看上去疯狂,而程心看上去理智。


美国对中国曾经发起过多次301条款调查,都没有这一次闹出的动静大,因为很多人评论:特朗普是最大的不确认性因素。特朗普就像是《三体》里的罗辑,让“全面毛衣战”威慑的“可置信性”大大增加。

来源:微信公众号(ID:tongyipaocha)

我们的优势
上门服务

支持POS机刷卡

最快1小时上门交接资料

专业服务

具有10年以上财务工作经验

严格按照新三板财务标准做账

价格透明

拒绝隐形消费

价格全称透明合理

支付随心

支付宝扫码支付、POS机刷卡

微信扫码支付、现金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