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下一个国家竞争优势
2020-09-16 20:02:21

地理决定命运”,这曾是形容这个世界的最著名的格言之一,但现在却已经有些过时。那些几百年间盛行不衰的说法,例如气候和文化注定让某些社会衰败,或小国只能永远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统统被推翻。随着全球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油气管道、电网和光缆等正在重塑未来:互联互通决定命运。


理想的地图应该有三层
    我从小就喜欢收集地球仪、地图和其他各种地理物件,还抽空与女儿一起拼一幅1000 片的世界地图拼图。在我看来,一幅理想地图至少要包括3层:第一层是自然地理,即环境,蓝色代表海洋,棕色代表沙漠,绿色代表森林,灰色代表城市等等;第二层是政治边界,即国界,我们称之为政治地理;最后一层是基础设施,即连通性,这层我们称之为功能地理,包括交通设施,如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港口,还有能源设施,如输油管和供电系统,以及沟通设施,如网线等。许多人很自然地将互联网理解为一种无形基础设施,但实际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连接正带来越来越复杂的连锁反应。光是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就消耗了全球1/10 的电力,这足以说明网络文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程度。


    总的来说,基础设施就像是将地球上一切组织联系在一起的神经系统,资本和代码就是流经神经系统的血细胞。互联程度的加深弱化了国家概念,形成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全球化社会。正如世界曾从垂直整合的帝国体系走向扁平的独立民族国家体系,现在世界正慢慢步入全球网络文明体系,在这样的世界体系中,地图上连通线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传统地图上的国界线。

 

未来,供应链世界
    人类社会发展有这样一条规律,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始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并经过了各帝国和国家的验证,那就是:供给和需求。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供求规律都在发挥着作用,驱使人们去找到平衡。当我们进入全球基础设施和数字互联时代,任何需求都会有相应的供给,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获得实物或虚拟供给。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认为人类正在走向“完美资本主义”,而这种状态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供应链世界。


    供应链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销售方组成的完整生态体系,原材料(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观点)得以变成商品和服务并提供给各地的人们。亚当·斯密所称的自由市场、大卫·李嘉图所言的比较优势以及爱米尔·涂尔干的劳动分工理论都得以体现:资本、劳动力和生产在全球范围流动,流向最能有效连接供给和需求的地方。如果“市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那么是供应链将市场与人们的生活结合了起来。市场包括了如何定价、用什么单位进行交易等规则。


    共享经济就是供应链系统的完美例子。打个比方, A、B、C三个人就可以建立他们自己的数字市场供应链,A替B开车,B替C做饭,C送给A书,把这些交易都记录到账簿中。只要达成共识,就可以任意更改交易的单位,比如用一瓶水作为交易单位,只需要决定好并记录下来即可,这样一来我们虽然没有得到钱,但得到了我们所需要的。因此共享经济是网络与实体供应链市场融合的一种体现。那么共享经济是不是拯救经济的另一条道路?通过将他人的汽车或者房屋等资产出租,共享经济平台所创造的经济活动预计将在2020 年超过3000 亿美元。Uber和Airbnb将数十亿的个体相连接并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可以进行交易的市场,两家公司的估值也因此蹿升。但需要指出的是,它们并不能叫共享经济,而更应该被称为自律性点对点资本主义。在这样一种资本主义中,人们通过微型工作获取微利,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连接成了一切稳定性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推进,供应链所涉范围变得更宽,程度在不断加深,连接力越来越强,现在人们不得不追问,相比国家本身,供应链是不是代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组织力量?


    可以说,全球供应链体系现在已经替代国家成为全球化文明的基石。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无法单凭自身力量来创建这套体系,当然中美两国也都不具备将其关闭的最终权威。相反,各国之间只能在21 世纪开展“供应链大战”,正如17 世纪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供应链大战的目的不在于征服,而是要与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材料、高科技和新兴市场建立起物理和经济上的联系。在供应链大战中,基础设施、供应链以及市场就像是领土、军队和防御阵地。最强盛的国家不一定能赢,互联互通程度最高的国家才能取得胜利。


    地缘政治在过去数百年间仿佛就意味着领土的征服以及对邻国或对手的统治。如今,该原则可被简称为竞争性互联:互联程度最好的国家会胜出。伟大的战略家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重要性:外行才谈战略,内行谈后勤。实际上,中国就是在用供应链的视角看待世界。新西兰是食品供应国,澳大利亚是铁矿石和天然气出口国,赞比亚金属矿藏丰富,坦桑尼亚是非洲海运的重要枢纽,格陵兰岛则有着大量铀矿。阿根廷的农业结构越来越朝着迎合中国需求的方向发展,阿根廷学者马里亚诺·图尔兹自嘲说阿根廷现在就是“大豆国”。


    为了给供应链世界绘制地图,我们需要制定更加精细的图例。首先要强调实力和连接,而不是国家和分隔线。因此我们要在地图上突出最稳定的单元、最牢固的连接以及最强大的影响力来源。在地图上就用五个C来表示,分别是国家(countries)、城市(cities)、国家联盟(commonwealths)、社区(communities)和企业(companies)。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我们最早只谈论国家和政府,现在还包括其他的C,即城市、国家联盟、社区和企业。第一个C很简单,就是国家。第二个C——国家联盟,即多个国家的集合,比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欧盟(EU)等。第三个C——城市,现在世界上有五十个超级城市,一些超级城市的经济水平甚至超过了许多国家。第四个C——云社区,这些网络社区包括Facebook、微信等等,它们是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运作的。最后一个C——企业。企业不一定是某个特定国家的,现在的多数企业都是全球化的,比如谷歌,虽然总部在美国,但它有成千上万的员工遍布全球,在各个国家都有分公司在运作,并且有巨量的资金流动于各个国家的系统中,这些资金可能永远都不会转回美国。因此谷歌不仅是一个美国企业,它是全球性的,我们需要考量它对各个国家经济造成的影响,它为这些国家的人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也投入了资金,缴纳了税金,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去量化、计算这些C。每个C都很重要,它们是息息相关的。

 

发展的首要关键就是要控制供应链
    在古代,一个国家或帝国想要变得强大,首先就要占领土地并建立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国采取了什么政策呢?首先确保国家的稳定性,接着创造财富,取得技术投资,这样就形成了供应链。改革开放后到现在,中国的盈余是全世界最多的——2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用这些储备金投资到基础设施、军事以及国外的资源。一个国家若想变强,必须要建立供应链,发展的首要关键就是控制供应链。


    对公司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供应链是跨越国界的,而跨越国界代表规章条例会发生变化,公司希望能平滑地跨越国界,以减少时间和金钱的开销。可口可乐公司经营着世界上覆盖面最广的供应链。当缅甸这样的封闭国家忽然说要打开国门做生意,可口可乐就成为缅甸新的外商投资法下第一批获准经营的企业。随后奥巴马政府取消了对缅甸的制裁。制裁取消后,可口可乐的供应链立刻开足马力经营。在缅甸茂比镇上的灌装厂,可口可乐公司马上招2 500 名员工,其分销渠道上更是创造了2.2 万个就业岗位,缅甸全国从事可乐销售的商贩数量超过了10 万。


    企业的理想是要控制供应链,将生产过程标准化以增加效率。戴尔是世界上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排在联想和惠普之后),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戴尔就在尝试通过美国、欧洲、中东和非洲以及亚太地区的总部、装配厂和供应链来实现个性化笔记本电脑的生产。戴尔是供应链世界最成功的企业之一,真正将“大众个性化”生产变成了现实。


   另外,拥有全球性的供应链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企业很难预测在各时间点下具体哪些国家会发展,哪些国家会衰退。目前美国的发展已经减缓了,而亚洲则在飞速发展。有些企业曾经很看好巴西,然而巴西后来就衰退了;俄国也曾经很发达,但随着石油价格下跌俄国的经济就一落千丈了。因此单单控制某个特定国家的供应链对企业来说风险很大,企业应该具备全球性的供应链,在全球的所有市场运作。


    而疏通供应链也可给世界带来超乎想象的好处。按历史学家马克·莱文森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集装箱的普遍使用使得“世界变小,但经济变大”。只是简单将货物箱子标准化就大大改进了全球供应链。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表明,如果现在能把通关条件减少一半,全球贸易将提升15%,全球GDP将提升5%。与此对照,即便是把全世界的进口关税都取消,也只能将GDP提高不到1%。DHL(敦豪航空货运公司)等企业将其专业经验传授给发展中国家的海关,加速通关,仅航空货运行业单据电子化一项就可每年节约120 亿美元,并可杜绝几乎所有因单据差错而造成的航空货运延误。如果通关顺畅,那么货物就可迅速投放至市场,而不用考虑大量备货。在供应链世界,低效是最致命的敌人。

 

全球化何来“终结”一说
    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全球化终结”的观点,关键词是“又”字。过去的十几年间,人们至少说了四五次全球化终结——9.11恐怖袭击时说全球化要终结了,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失败时说全球化要终结了,2008年发生经济危机时说全球化要终结了,美元利率提升导致资金回流时说全球化要终结了,甚至贸易量的增长率稍微减缓了一些,就说全球化要终结了。在我看来“全球化终结”这个说法很可笑,年年都有人说全球化要终结了,但事实是过去几千年间我们都在不断地全球化,全球化从未停过。另外,全球化还包括网络信息数据的传输,跨国旅游等等。当人们说全球化终结时,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了某个方面的退步,却没有认识到整体的全球化仍在飞速增长。例如中国近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各种跨越国界的合作交融,这些都是全球化。甚至某些看起来去全球化的现象其实也是全球化的表现。苹果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恩里科·莫雷蒂的测算,在硅谷有6 万个岗位跟苹果相关,但其中只有1.2 万人在苹果公司总部上班。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英国脱离欧盟,许多人都说这象征着全球化终结,事实恰恰相反,英国脱离欧盟并不是反对全球化,因为脱欧后的英国比以往更需要全球化,去签订更多的贸易协定、投资协定来维持这个国家。再比如,中国大豆都是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的,然而早在几千年前正是中国发明了种植大豆的方法,现在却还在进口更多的大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在不断进口更多的食物、汽油、燃气,因此全球化何来“终结”一说?


    不应盲从那些呼吁美国企业“回家”的声音:全球化绝不是某些政客所形容的单向岗位外流。虽然美国跨国企业在拉美和亚洲增加了200 万个岗位,在美国国内削减了近100 万个岗位,但这些跨国企业也在美国国内增加了工程、咨询和财务等高技能岗位。此外,美国公司在海外创造的岗位和财富越多,外国市场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就越高:1990~2012年,美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翻了一番。如果减少美国对外投资(因此会压缩企业利润),这将导致美国国内投资萎缩。要记住这是一场拔河博弈:撒手的时候要想清后果。


   拔河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动,因为人们为了在战斗中取得胜利要变强。那么如何变强?就是通过拔河。在拔河博弈中,我们是息息相关的——你握着绳索的一端,我握着另一端,这就和现在的供应链一样,大家都想出售更多,而方法就是控制供应链、掌握技术。目前中国就在进行拔河博弈,中国制造并出售再由其他国家买进,如果其他国家也想进行制造,就需要从中国买入生产技术。这就是拔河博弈——把另一方的技术和投资拉向己方。那么如何在拔河中占优势?一言蔽之,要控制供应链。具体思路是设法集齐成功的多项要素——即人才、资金和新技术。这亦是中国目前在拔河博弈中采取的措施,去获取最新的技术,培育最顶尖的人才,产出最大化的收入。


我们的优势
上门服务

支持POS机刷卡

最快1小时上门交接资料

专业服务

具有10年以上财务工作经验

严格按照新三板财务标准做账

价格透明

拒绝隐形消费

价格全称透明合理

支付随心

支付宝扫码支付、POS机刷卡

微信扫码支付、现金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