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护身”,才能赢得人工智能未来
2020-09-16 19:16:51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Uber近日申请了一项人工智能专利——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来判断使用APP约车的乘客是否处于醉酒状态,随后为其定制乘车服务。产品未出,专利先行。在技术市场打拼,没有知识产权“护身”万万不行更别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工智能领域

 

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层次丰富


北京人工智能专利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刘翰伦表示,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领域所包含的知识产权可以依据产业划分,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基础层,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所包含的知识产权。这类知识产权覆盖硬件和软件,例如芯片、算法、传感技术等方面最基础的技术。第二层技术层,这类知识产权覆盖将基础层的技术进行整合后所产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第三层应用层,这类知识产权覆盖的范围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具体的行业或场景中,比如自动驾驶、陪伴机器人、医疗图像识别等。


“人工智能企业要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刘翰伦介绍,例如从技术角度可以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软件则开发角度可以考虑版权登记以及给产品外观设计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等。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保护方式是商业秘密。刘翰伦介绍,商业秘密需要企业有一整套的规范对涉及企业经济利益的技术和经营信息进行保护。在商业秘密遭到侵犯时,可利用法律手段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并承担法律责任。

 

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偏弱

 

近几年来,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火热,从知识产权角度看,国内人工智能专利的申请数量也令人欣喜。


据《2018人工智能行业创新情报白皮书》统计,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其专利申请量分别为:99264件、48870件、31158件(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中国申请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位居第一。


刘翰伦表示,虽然中国机构或企业申请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已处于领先,但从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所划分的三个层面来看,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主要集中在应用层,技术层专利数量较少,基础层专利更是凤毛麟角。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跟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起步较晚,掌握的核心基础专利自然较少是由于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比较偏向于人工智能应用端的开发,专利申请自然也向应用层倾斜。


“国内企业往往在一开始比较重视国内市场,容易忽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布局。”据刘翰伦观察,国内很多人工智能企业的专利90%以上集中在国内,如果企业的产品只面向国内市场问题不大,一旦想要走出国门,就会面临非常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应构建立体化知识产权版图


在刘翰伦看来,人工智能企业在知识产权上的布局可折射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态度。


例如IBM在2016年申请了8088项专利,其中2700多项专利与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相关。英特尔近来对人工智能芯片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人工智能芯片的知识产权布局也比较完整。


“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前期投入,虽然会产生一定成本,但是换来的是市场竞争力。”刘翰伦认为,人工智能企业不能仅仅将精力集中在技术或产品研发上,应对知识产权布局有基本的认知。而且这种认知不应仅仅是企业法务部门的事,从企业的管理层到研发人员都应提高相关意识。


除了尽量提高知识产权的质量,重视在海外市场知识产权布局以外,专业人士提醒国内人工智能企业重视应用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手段。


美国人工智能企业非常重视以商业秘密的形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例如某项技术由于保密的需要并未公开申请专利,但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约,允许对方使用该项技术的同时对其保密。


而中国观的情况是,技术员工的离职常常会带走企业的技术秘密,甚至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原因是企业没有就商业秘密与员工签订必要的协议。


  “这就需要企业尽早建立关于商业秘密的系统规范,并在企业内部执行。这样在遭受侵权时,不会毫无防备。”刘翰伦认为


我们的优势
上门服务

支持POS机刷卡

最快1小时上门交接资料

专业服务

具有10年以上财务工作经验

严格按照新三板财务标准做账

价格透明

拒绝隐形消费

价格全称透明合理

支付随心

支付宝扫码支付、POS机刷卡

微信扫码支付、现金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