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司股权分配的问题,附带本期资料800份股权设计
2021-12-24 13:53:33

浅谈公司股权分配的问题,附带本期资料800份股权设计今天的话题: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今日话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在谈股权分配之前,有必要先谈一下合伙人的选择。选择创业伙伴必须看三点:

①价值观和职业方向一致。

②能力和资源互补。

大家在一起有什么就说什么,任何人在背后议论都不能在一起工作。

其实很多人创业分离的原因,大部分是价值观不一致导致的严重分歧,或者创始人合伙人的能力或资源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合伙人的眼光、能力和价值观决定了公司的生死。

但如果不能坦诚相待,惠州也不会长久。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样的伴侣,只是一个伴侣。理想的合作伙伴应该是资源和能力互补且不可替代的。

比如我的创业项目需要研发,我可以找一个R&D的合伙人。但也许花点钱找个外包对我来说更划算,但相应的想法和成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合作伙伴是不必要的。如果我的业务是技术方向,而有人恰好是技术牛人或者能管理技术人才,可能有必要邀请他加入我们合伙。

没有可替代的伴侣,不管你们的个人关系有多好。

另外,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尽量选择自己认识和认识的人,比如同学推荐的朋友、同事或者自己信任的人。你们对彼此的价值观、性格、能力、资源等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创业初期的强大执行力往往来源于创始团队的相互熟悉和信任。

找到合伙人后,我们必须讨论股权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我将谈三点,

第一,最有责任心的人占优势,最有能力的人最占优势。

中国人创业有一个特点,往往个人能力很强,但集体做不到。在公司股权分配上,即使美国几位创始人平分股权,公司也能做到。但是我们中国人一平均,就没有人会服从任何人,会造成很大的内耗。

在中国能做到的公司往往都是专制的,比较成功的模式是这样的:被大家信服的大股东是公司决策的中心,对公司承担最大的责任;此外,10%-30%的股份由能力和资源与大股东互补的合伙人股东持有。

能够发出与大股东不同的声音,对公司有一定的影响。基于这样的模式,公司可以通过保持不同意见、决策和承担责任来健康发展。

股权分配就是让合伙人忘记股权分配的问题,这是核心,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创始人最好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只要他们赢得你创业兄弟的真诚认可,接下来的工作就会顺利。

一般认为较好的股权结构为:创始人50%-60%+联合创始人20%-30%+期权池10%-20%,预留给未来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说到这,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观念”。有些创始人认为这个公司是自己发明的,应该自己带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误区:创业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想法。创业的过程充满了各种试错和调整,项目才能成功,所有的产品和业务与最初的想法相比都面目全非。如果想法的提出者在公司成长过程中无法做出真正的贡献和价值,其他创始人可能会因为分配不公而抛弃你另起炉灶。

我们关注的是在做的过程中谁能有所贡献。这个份额应该分给更多的人。

第二,杜绝拖延谈股权分配。你越早明白越好。

很多时候,股权分配是一个敏感话题。创业之初,我们都是朋友,或者只是说一些模棱两可的约定,比如“我们是平等的”“先做事,轻松讨论其他的事情”,或者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延后,说“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好说的,以后再说吧”。如果有三个或更多的创始人,这种讨论会变得更加困难。

创业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开始对股份不清楚,最后越来越难搞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会觉得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后期的股份分配就更难谈了。

建议我们尽快就此达成一致。

第三:股份捆绑,分期兑现。

初始分配不能总是应用。很多时候,创始人A拿了大头,当了掌柜,无所事事或者效率低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对创始人采用考试制度。

很多创业公司没有创始人考核体系,最终导致失败。你看有些公司的几位创始人几年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你发现有些家伙入职两个星期就离职了,然后他以为因为工作了两个星期,他还持有公司25%的股份。没有“股权约束”条款,你送股份给任何人都不靠谱!

评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一开始制定的很多分配制度,只是打了一个耳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发现原来的规则非常“不公平”。如果一开始就申报这样的考核制度,这种问题后期会很好解决。

创业需要创始人之间更多的协调。也许我们找不到完美的方法,但我们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中调整它。毕竟我们不是神。

我们的优势
上门服务

支持POS机刷卡

最快1小时上门交接资料

专业服务

具有10年以上财务工作经验

严格按照新三板财务标准做账

价格透明

拒绝隐形消费

价格全称透明合理

支付随心

支付宝扫码支付、POS机刷卡

微信扫码支付、现金收款